致远互联董事徐石与管理专家陈春花共话《协同共生论》
2021-10-28 致远互联

10月24日,由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主办的“数字化时代的组织进化与协同共生暨《协同共生论》悦读会”在北大国发院召开。致远互联董事长徐石作为《协同共生论》的联合作者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陈春花,小米集团、腾讯等企业代表一道,就商业新生态环境下的协同共生内涵展开深入探讨。

协同共生是未来组织进化的重要方向

《协同共生论》是中国管理学派崛起的代表作,是“管理学在中国”系列首部作品。该著作探讨了协同共生的效应,提出了协同共生的框架和管理模型,探索了数字技术如何通过协同共生重构企业价值。旨在通过勾勒组织的进化和实践创新,揭示价值创造的新范式。作为协同共生论的提出者,陈春花教授在会上做了“协同共生效应”主题演讲。

陈春花教授表示,数字化正在吞噬整个有形的工业世界,我们原有熟悉的世界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经历了巨大的更新和调整,在更大程度上数字世界带来的效应和产生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整个工业时代,组织价值创造呈现新范式。在这种新范式下,获取协同共生效应将成为组织进化的重要方向。

具体来看,“协同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通过不断主动寻求协同增效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系统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而所谓“协同共生论”,就是指实现协同概念。即在实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协同共生效应、架构、管理模型及价值重构关键要素的管理方法。

“协同共生效应的核心是获得增效作用。”陈春花教授认为,相对于传统企业组织,数字化企业的价值定位一直在延展,而“协同共生”可以将企业的价值空间进一步放大。协同共生归纳为组织内部协同共生、组织外部协同共生,以及组织内外协同共生三大类别。由内而外逐级递进,组织的协同范围越广、协同要素越充分,其获得的增效作用就越大。

在协同共生服务领域,目前已经有部分数字化厂商走在前列。致远互联以协同云平台为基础,广泛链接企业客户、生态伙伴、行业ISV等资源,通过协同云构建协同共生生态模式,有力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加码协同实践释放企业数字生产力

致远互联作为协同管理软件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徐石从协同实践的角度在会上给出了协同厂商的思考。徐石认为,现代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传统的生产思想缺少了对数据资源利用,而随着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以及管理系统的迭代演进,数据资产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一项重要运营模块,协同共生就是数据资源管理运营的密钥。

致远互联董事长 徐石

从致远互联的协同思想来看,企业组织的协同范围可以依次分为工作协同、业务协同、系统协同、产业链协同及社会化协同等五个层级,而企业协同的要素涉及到工具、行为、流程、决策、文化等。可以说,协同是贯穿企业内外各个模块的管理范式,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资产,释放组织数字生产力。

为了加强协同应用实践能力,致远互联目前已构建起成熟的协同平台和技术支撑,即协同运营平台COP。以七个统一思想为基础,COP为企业提供赋能员工、敏捷组织、业务创新、智慧决策、文化塑造、生态协同等六大价值,并通过协同云服务帮助客户和商业伙伴实现营销在线、实施在线、定制在线、运营在线、客户在线以及生态在线。

在致远互联服务的众多用户中,已有诸多数字化先行者在用协同共生的方式,构筑了属于他们自身的协同生态模式。比如中粮集团基于统一工作流平台,实现百企万人大协同。此外,致远互联帮助贵州省政府、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东风汽车、小鹏汽车、山东黄金、中国一重等众多先行者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徐石看来,今天的整体要大于个体之和,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独善其身。同时,这个“整体”一定不是孤立的,是它的行业、产业和领域的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协同共生的价值正在于此。

致远互联的协同研究经历了从理论与实践,到科技与应用等各个阶段,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协同服务基础。为了进一步夯实协同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将协同共生价值更好的赋能政府和企业用户,一年一度的协同行业盛典——“2021中国协同管理高峰论坛暨致远互联第十一届用户大会”将于11月5日-11月8日召开,致远互联的协同发展脚步将更加笃定,未来的协同生态版图也更加值得期待。